查看原文
其他

闫衍:稳增长与去风险需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

段伟朵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4-03-01


闫衍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、中国宏观经济论坛(CMF)副主席,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  

本文转载自12月8日大河财立方。


本文字数:1802字

阅读时间:5分钟


2019年以来,积极财政为主基调


2019年、2023年中央关于财政政策的表述完全一致,均为‘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。2020年为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”,2021年为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、更可持续”,2022年为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,更加注重精准、可持续。从这些表述可以看到,2019年以来,积极财政为主基调,实际‘积极程度’存在差异。


近年来的财政政策更多体现在减税和降费方面。灵活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,助力市场主体纾困激发活力。2019年,普惠性减税,聚焦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负担;2022年,我国出台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——大规模留抵退税+减税降费+缓税缓费,规模超4万亿。大规模减税降费及支出发力下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整体慢于支出。


近年来,中央加大财力下沉力度,转移支付及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协同发力。2023年中央转移支付规模首次突破10万亿。2023年11月23日,为进一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,财政部修订印发了《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管理办法》,对中央财政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的管理职责、分配、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修订。其中四点内容值得关注:一是更加强调保民生;二是明确各级政府责任,强调省级兜底;三是明确各级政府“三保”风险管理责任;四是基于财政奖补原则,强调奖补资金对地方财力下沉的引导激励作用。


2023年财政政策的三个“加力”与两个“偏慢”


2023年财政政策有三个“加力”与两个“偏慢”,积极财政仍有发力空间。


具体来看,2023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加大: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首次突破10万亿、达10.06万亿,同时万亿增发国债均转移地方,全年转移支付规模将增加至11.06万亿;专项债新增额度创新高:专项债新增限额仍保持一定强度、创历年新高(2022年不考虑盘活使用的5000亿),达3.8万亿;


延续优化减税降费政策:税费优惠政策呈现连续性、精准性及制度性特点,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.2万亿;加上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,预计全年可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 1.8 万亿。


两个“偏慢”则是指财政支出进度偏慢,结构仍有优化空间;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慢于去年,撬动仍待提升。



当前多重压力下,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


下一步,财政政策应更加积极。


具体来说,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需求有以下几个方面:周期性、结构性及趋势性问题叠加,经济增速面临下行压力,财政政策需更加积极;需求偏弱、价格水平持续低位,需要积极财政政策应对通缩压力;地方债务风险仍然突出,需财政政策继续发力为化债留出一定空间;地方财政承压、保民生压力不减,需积极财政政策加力提效。


那么,积极财政政策还有多少空间?


近年来政府部门债务持续增长,主要以地方政府加杠杆为主,与海外经济体相比,我国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较低。按60%负债率警戒线、2024年实际GDP为5%测算,2024年我国政府部门债务空间约为9.6万亿。假设地方赤字、专项债额度保持2023年不变,中央政府部门仍有约5万亿加杠杆空间。可进一步通过中央加杠杆加强宏观调控,加大财力下沉力度,并合理优化政府债务结构,适当推动“地方一般债务国债化”,提升整体财政资金效率。


地方债务化解仍面临较大压力,必要时可研究开展以中央政府加杠杆置换债务的可行性。


建议: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%左右


202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应确定在5%左右。中国经济仍然存在下行压力,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发力托底支撑。


应继续合理把握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加杠杆空间,在保障财政可持续的前提下不宜扩张过快,从“债务-资产”转化效率角度优化组合赤字、专项债等工具,助力突破“弱现实”困局,狭义赤字率可安排3.6%。赤字分配可进一步向中央倾斜,让更多的宏观调控职责回归本位。




阅读

聚焦“中美货币政策周期深度错位下的人民币汇率”,CMF专题报告发布


杨继东:产业数字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


代志新:加快释放绿色税制红利


王晋斌:绿色金融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


陈彦斌: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宏观政策空间管理的启示


Liu Qing:FDI conducive to forming virtuous cycle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闫衍:稳增长与去风险需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
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